清晨六时,新疆乌鲁木齐高新区(新市区)青格达湖乡天山村菜地里已是一片忙碌。种植户董永胜戴着头灯,小心翼翼地将挂着露珠的嫩绿丝瓜摘下,轻放进筐。
天山村种植户董永胜在菜地里采摘丝瓜 (唐茜 摄)
“得赶在太阳出来前摘完,水灵!”董永胜抹了把额头的汗,看着满筐鲜翠,笑容比晨光更亮。几小时后,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丝瓜,将出现在全市7个爱家超市的货架上,走进市民的购物袋里。
掐着表的新鲜:“6小时生活线”
“以前择菜像‘闯关’,摸黑摘,赶早市,讨价还价,折腾大半天菜蔫了,价也低了。”董永胜捧起一根胖乎乎的丝瓜,指着刚停稳的冷链车说,现在超市的车直接开到地头,过秤、打包、装车,一气呵成。
清晨,天山村种植户正在采收茄子 (唐茜 摄)
“你看多新鲜,中午大家买到手,露珠怕是还没干透呢!”董永胜笑着说。
这场神奇的“保鲜接力”,源于天山村村委会与爱家超市新启动的“田间到菜篮”直供规划。
村委会主任马建云穿梭在分拣点,仔细检查着豇豆、黄瓜等8种时令鲜蔬:“我们严把‘第一关’,按超市标准统一筛选、分拣,确保棵棵达标。”
与此同时,爱家超市的冷链车像精准的钟摆,每日清晨准时抵达,满载着“天山村清晨的味道”驶向城区。
“采摘、分拣、装车、配送、上架,全流程掐着表,6小时内必须完成,这就是我们锁住‘田间鲜’的生活线。”爱家超市果蔬类采购经理吴泽松语气笃定。
菜篮直连田埂 实惠看得见摸得着
上午十二时,爱家超市(喀什路店)“本地助农蔬菜专区”人头攒动。“本地黄瓜每公斤1.99元,真水灵!”市民李萍熟练地挑拣着,购物筐里堆满了新鲜的黄瓜和豇豆。
“这价格比外面便宜,关键还很新鲜,一看就是今早刚摘的。”李萍说。
超市承诺,这些助农菜采用“成本+合理利润”的透明定价方式。墙上的公示栏清晰地写着:今日丝瓜收购价每公斤2.5元,售价每公斤2.99元。“明明白白,农民不吃亏,我们得实惠!”李萍满意地说。
这实惠背后,是农户增收。“省了中间商,损耗少了,价更稳了。”董永胜粗略一算:“平均一茬菜能多赚15%左右,辛苦钱落袋更踏实!”
合作首周,天山村30户像董永胜这样的农户,已通过这条“鲜蔬快车道”卖出蔬菜超10吨。
信息互通 种得好更要卖得俏
“破解‘卖菜难’,光靠‘快’还不够,关键要‘准’。”马建云道出长远之计。天山村村委会与爱家超市建立了信息直通车:超市定期反馈哪些菜卖得快、顾客有啥新偏好;村委会则据此引导村民调整种植结构。
“比如超市说水果黄瓜、樱桃萝卜特别受欢迎,我们马上组织农户试种优质品种。”马建云指着规划图说:“在田里就跟市场接轨,才能避免‘菜贱伤农’。”
吴泽松翻看销售数据,本地直采蔬菜的“新鲜”标签已成金字招牌,“上架即空”是常态。“这种模式,‘鲜’字打头,农民、市民两头甜。”吴泽松说。
看着满载蔬菜的冷链车再次驶向城区,董永胜站在田埂上,仿佛看到自家丝瓜水灵灵地躺在市民的菜篮里。“这路,算是走对了!”他憨厚地笑着,身后,成片的菜地在晨光中绿意盎然、生机勃勃。(唐茜)
来源:央广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