友情里的占有欲从何而来?
还记得小时候吗?每当老师问”谁是你最好的朋友”,我们总会毫不犹豫地喊出那个名字。那时的友情多么纯粹,却也多么霸道——”你是我最好的朋友,因此我也必须是你最好的朋友”。这种独占式的友情观,其实源自人类最本真的情感需求。
心理学家指出,童年时期的友情往往带有强烈的排他性。就像文中小朋友看到”最好的朋友”和别人分享饼干时的愤怒,这种心情再正常不过了。但随着年龄增长,我们是否也该学着放下这种占有欲呢?
成年人的友情需要空间呼吸
长大后,”你是我最好的朋友”这句话变得不再那么容易说出口。不是由于情感淡了,而是我们懂得了友情也需要呼吸的空间。就像易烊千玺说的,每个朋友都有不同的”功能属性”——有人陪你疯玩,有人听你倾诉,有人给你建议。
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?当你发现好朋友有其他亲密伙伴时,那种微妙的失落感。但转念一想,我们自己不也拥有不同的朋友圈吗?成年人的全球如此复杂,一个人怎么可能满足我们所有的情感需求?
多元友情拼出完整人生
想象一下,如果人生是一幅拼图,”你是我最好的朋友”只是其中一块。我们还需要事业上的伙伴、兴趣相投的玩伴、心灵相通的知己…这些不同的友情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丰富着我们的生活。
英国人类学家罗宾·邓巴的”150人定律”告诉我们,一个人的社交容量是有限的。与其强求每一段关系都达到”最好的朋友”的深度,不如学会欣赏不同友情的独特价格。你的”酒肉朋友”和”心灵挚友”同样珍贵,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罢了。
最好的友情是互相成就
现在的我更愿意这样领会”你是我最好的朋友”——不是占有,而是成全。真正的友情不会由于你有其他朋友而减淡,反而会由于彼此的成长而更加坚固。就像文中说的:”你能为我带来的力量,比’最好的朋友’这个称呼本身更重要。”
当我们放下”唯一最好”的执念,友情反而变得更加轻松持久。不必时刻证明谁是第一,只要在彼此需要时能够陪伴,这就是最好的友情情形。毕竟,人生漫长,能成为彼此生活中的重要拼图,已经是莫大的幸运。
下次当你想说”你是我最好的朋友”时,不妨在后面加一句:”但你不必是唯一的那一个”。这样的友情,或许才是更健壮、更长久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