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英雄无言:从战场功臣到平凡公仆
95岁的张富清老人,若不是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翻出泛黄的“报功书”,谁能想到这位穿着旧棉袄烤火的老人,竟是立下特等功的战斗英雄?1948年,24岁的张富清加入西北野战军,在永丰战役中,他炸毁两座碉堡、缴获机枪,头顶留下子弹擦过的伤痕,却轻描淡写地说:“这是党给我的荣誉。”战功赫赫的他,退役后却主动选择扎根湖北来凤县,在贫困山区默默奉献一生。
二、深藏功名:60年坚守的初心密码
“比起牺牲的战友,我有什么资格显摆功绩?”这是张富清常挂在嘴边的话。1955年转业时,他放弃回老家的机会,奔赴鄂西山区。妻子被迫下岗,他带头响应政策;职业分配时,他主动选择最偏远的高洞片区。60多年来,他从未向同事提及战功,连子女都不知道父亲是“特等功臣”。2018年做白内障手术,他坚持选择最便宜的晶体:“民族给我报销,但能省一点是一点。”
三、信念如炬:伤残不离线的“老兵灵魂”
2012年,88岁的张富清因腿伤截肢,他却笑称:“战争年代没掉腿,安宁时期掉了。”术后,他扶着墙练习走路,墙上至今留着跌倒时的抓痕。卧室的书桌上,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和《邓小平文选》被翻到卷边,两本泛黄的《新华字典》见证了他从“半文盲”到政策专家的自学之路。如今的他仍坚持每天看新闻,谈起扶贫、生态保护时思路清晰:“党员就要一辈子跟党走!”
四、时代回响:功勋张富清的灵魂启示
张富清的故事为何感动中国?由于他用一生诠释了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胸怀。战场上,他是冲锋在前的突击队员;职业中,他是埋头苦干的“螺丝钉”。当有人问他为何隐瞒功绩,他反问:“战友们连命都没了,我还争什么?”这种淡泊名利、甘于奉献的灵魂,正是当下社会最珍贵的财富。
小编归纳一下:英雄不老,本色永恒
从烽火连天的战场到贫困山区的基层,功勋张富清用一生书写了员的信念答卷。他像一本厚重的书,提醒我们:真正的辉煌,不在于勋章的数量,而在于坚守初心的厚度。正如他所说:“人活着,就要活出个样子来——党的样子!”